以下文章来源于燃烧的岛群 ,作者群主飞龙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417篇原创文章,作者:阿登的苦林。
正文共约9200字,配图11幅,阅读需要19分钟,2025年7月16日首发。
快捷阅读作者文章的入口就是点击标题下方的作者"阿登的苦林专辑"!
按:本文节译自外文杂志,原文探讨了美国海军造舰的有关问题,编译本文并不表示赞同原作者观点或证实文章内容,仅供读者参考。配图有改动。
原文按:自1991年苏联解体至今,美国海军一直在公海上掌握着无可争议的制海权。在缺乏同体量海军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水面作战舰艇的任务被重新调整为对地攻击和近海作战,以支援兵力投送。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海军的快速发展和俄罗斯海军的复兴,"由海向陆"这种史无前例的战略态势似乎已接近尾声。作为回应,美国海军的战略规划已重新调整为针对日益壮大的同级别竞争对手的海战,海军造舰计划也在加紧落实——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在二战前夕。
图1.中国海军双航母编队,美国海军将其视为对自身的严重威胁
那么,我们能从上一次的经验中学到什么,从而使当下的造舰计划尽可能有效?本文介绍了美国在间战期间(1920~1941年)是如何规划、设计、建造水面作战舰艇的,尤其是驱逐舰。在考虑舰艇复杂性以及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工业和造船实力与今天的差异后,笔者提出并讨论了对今天的水面作战舰艇设计师和项目管理者的启示,还为今后美国海军的造舰工作提出了建议。
概述
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对公海的控制权无可争锋。由于缺乏现实的高等级海上威胁,美国海军的造船和其他相关国防开支在20世纪90年代被大幅削减。在"和平红利"的诱惑下,大量资源被转移到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在后冷战时代,随着前苏联/俄罗斯海军舰队力量的迅速衰落,美国海军的主要任务被重新定位为向岸上投射兵力和发挥影响。海军舰艇的建造被削减,进入21世纪以来,美军每年仅从七家造船厂采购十艘左右的各类型舰艇。没人认真考虑过如何动员造船业应对未来可能在海上给美国海军造成严重损失的敌国海上力量的威胁。
图2.建造中的"福特"号航空母舰,该舰因预算超支及应用的新技术太多,导致建造和交付进度严重受影响,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冷战后美国海军造船业的衰落
2010年代中后期,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美国国防部在2018年的说法,当下地缘政治环境的特点是"自由开放的国际秩序受到公开挑战,国家之间重新出现长期战略竞争",所谓的"和平红利"已不复存在,未来很有可能爆发非核常规战争,或者说比拼工业规模的战争。如果与一个同级别对手,或者与多个同级别对手结成的联盟爆发这样一场战争,那么对美国海军的要求就是在短时间内扩大兵力规模。造船厂的产能必须大幅提高,以弥补早期战损、修复受伤舰艇,以及建造打赢战争所需的新舰艇和商船。
美国造船业最近一次大规模动员出现在二战之前和期间。二战期间,美国造船业建造了各种类型的舰艇和民船,以及战争爆发之前未曾设想过的新型舰船。当时的美国造船业面临着哪些问题?人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有哪些经验教训可以在今天借鉴,以避免重蹈过去的覆辙?这就是本文关注的内容。
图3.二战时期(1944年)的美国海军纽约布鲁克林造船厂,一派繁忙的景象
在本文中,笔者将讨论水面作战舰艇的建造经验,尤其是驱逐舰。由于舰队的兵力组成取决于长期采购情况,所以我们确定了四个不同的时间段,在这四个时间段中,二战中服役的水面作战舰艇的设计和采购受不同因素影响。这四个时间段分别是一战时期(1922年之前)、条约时期(1922~1936年)、战前时期(1937~1941年)和二战时期(1941~1945年)。在基于这四个时期对二战美国海军水面作战舰艇的设计和建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了当前美国海军在面临长期国际战略竞争的新背景下,应吸取的具体教训和建议。
一战时期(1922年之前)
在一战欧洲战场打得最激烈的时候,美国于1916年通过了《航运法》,其中包括成立美国航运委员会及其下属的"紧急船队公司"。1917年美国参战后,美国航运委员会被指定负责商船的建造工作。随后,美国迅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始提升造船产能,但由于建造速度不够快,导致大部分船只都在战后完工交付。
美国海军方面的情况与之类似,驱逐舰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但生产加速的速度却不够快。参战之前,美国海军已有68艘驱逐舰,这些驱逐舰全部参加了一战,其中1艘还参加过二战。基于战争需要,美国海军总共采购了273艘所谓的"平甲板"型驱逐舰,包括"考德威尔"级、"威克斯"级和"克莱门森"级,但直到战争结束时也只有41艘服役,其余的直到1922年才开始服役。在美国于1941年参加二战前,这些"平甲板"型驱逐舰中已经有12艘损失,另有93艘根据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的规定被报废,其余的均参加了二战。
图4.一战前美国海军建造的"唐恩斯"号驱逐舰(USS Downes,DD-45),属"卡辛"级,舰长93米,满载排水量1139吨,最大航速29.5节,动力装置为四台燃煤锅炉,最大功率1.6万马力,武器为四门102毫米火炮和八具457毫米鱼雷发射管,舰员98人
一战时美国海军的扩军经历为二战提供了富有警示意义的教训,并与今天美国海军的规划工作息息相关,这体现为两点:第一,二战时期的舰船中,相当一部分是按照一战的要求设计建造的,这既表明舰船的寿命很长,也表明为上一个时期的战争而设计的舰船需要有灵活性,以便在未来的战争中继续发挥价值;第二,加速舰艇设计和生产的工作很快就展现出成效,但开工日期却太晚了。
条约时期(1922~1936年)
1921~1922年,各列强举行会议,为遏制一战后可能再度出现的海军造舰竞赛而达成协议,其结果就是1922年签署的《华盛顿海军条约》。该条约规定了五大海军强国的主力舰吨位比例(美国和英国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国和意大利各17.5万吨),美、英、日、法、意五个签字国将在十年内停止建造主力舰,并通过报废老旧舰船来缩减海军舰队;美、英、日三国在太平洋的基地现状得到承认,但禁止它们扩建、加强现有的太平洋地区军事设施,也不能建设新的防御设施和海军基地。
图5.签署《华盛顿海军条约》的会场照片
之后,于1930年签署的《伦敦海军条约》又进一步限制了巡洋舰、驱逐舰的吨位和数量。具体到驱逐舰方面,《伦敦海军条约》规定,驱逐舰的标准排水量(满载后减去燃油和备用锅炉水的吨位)不得超过1850吨,火炮口径不得超过5.1英寸(130毫米),英、美、日三国的驱逐舰总吨位为15万吨、15万吨、10.55万吨,且规定各国84%的驱逐舰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1500吨。
如前文所述,美国海军在一战期间建造了大量驱逐舰,故根据《伦敦海军条约》的吨位规定,93艘"平甲板"型驱逐舰被报废,这也让美国海军直到1932年才能添购新驱逐舰。取而代之的是,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海军将重点放在了最大限度提高舰队战斗力的计划上,具体包括:
(1)对根据条约规定保留下来的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造。
(2)研发和建造条约所允许的最大限额的航空母舰、巡洋舰和潜艇。
(3)打造一支"机动基地部队",装备大量后勤舰船(绰号"舰队列车"),供战争爆发时使用。
后勤工作之所以变得至关重要,是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禁止美国在西太平洋建立新的防御工事和海军基地。海上加油补给工作也得以完善,许多燃煤舰艇被改装成燃油舰艇。以"德克萨斯"号战列舰为例,煤改油使其续航力提高了近一倍。
图6."德克萨斯"号战列舰于1913年10月23日以15节航速进行试航的照片,可见燃煤锅炉冒出的滚滚浓烟
到20世纪30年代,为支援受条约限制的舰队的相关技术和指标均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建造续航力更远、航行性能更好、防空能力更强的新型驱逐舰。为满足这些不断变化的需求,美国海军在条约限制下建造了七个级别61艘驱逐舰。
在条约时期,驱逐舰的主要武器系统是5英寸(127毫米)舰炮和21英寸(533毫米)鱼雷发射管。美国海军内部对驱逐舰应装备多少主炮和鱼雷发射管开展过大量讨论,许多人主张鱼雷发射管应优先于舰炮。为应对飞机,尤其是鱼雷机日益增长的威胁,同时又能轰击岸上目标,高平两用舰炮(用于防空和水面战斗)得到青睐。在这些级别驱逐舰的最初设计中,未包括诸如深水炸弹投放架一类的反潜战装备。省略反潜战装备可能是为满足条约限制,但根据一项谅解备忘录的规定,战时可随时加装深水炸弹投放架。
图7.美国海军舰艇上的深水炸弹投放架
1936年,美、英、法三国在伦敦签署了新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由于日本宣布退出裁军会议,故新条约中未再包含对驱逐舰排水量的限制。
战前时期(1937~1941年)
1936年发生了两件事,这两件事对美国的舰船设计/生产具有重要影响。第一件事是1936年通过的《商船法案》,根据该法案成立了美国海事委员会,该委员会的职能之一是商船生产机构,在其领导下,美国在二战中的商船建造取得了巨大成功。第二件事是1936年12月31日第一次《伦敦海军条约》到期,这解除了对驱逐舰设计的诸多限制。美国海军于1937年批准建造的"西姆斯"级驱逐舰是首级不受条约限制的驱逐舰。考虑到潜艇的威胁,该级驱逐舰安装了深水炸弹投放架。随着Mk 37火控系统及搜索雷达、先进光学观瞄设备和模拟式火控计算机的引入,新舰对空中和水面目标的远距离射击精度有了实质性提高。"西姆斯"级在关键部位还采用了特殊处理钢(STS),以提升防弹性能。
图8."西姆斯"级驱逐舰,战前美国海军首级不受条约限制设计的驱逐舰
1939年1月,越来越密布的战争阴云迫使国会投资加强军备建设,以保障国家安全。不过,此时美国仍然强烈希望能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两个方向都避免战争。1939年的《教育命令法案》授权在五年内每年支出200万美元(约合现在的4000万美元),让关键工业领域的工厂做好准备,以便在需要动员时大规模生产军备。虽然这一做法有前瞻性,但授权资金量太少,导致最终效果有限。
在某些情况下,对外军售对美国国防工业的影响更大。当时的美国政府对对外军售持积极态度,因为设计经费和制造工具的成本将由外国买家买单,从而在美国动员军队时减少美国财政部的压力。对外出售军事装备并非没有争议,如1938年法国愿意出资6500万美元从美国购买1000架飞机,于1939年7月1日前交付。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美国陆军反对出售飞机,理由是这将干扰其自身的生产计划,哪怕美国陆军当时并没有足够的飞机订单资金授权来维持那些飞机工厂的运转。
图9."爱达荷"号战列舰(USS Idaho,BB-24),舰长115米,满载排水量1.3万吨,最大航速17节,主炮为两座双联装305毫米/40倍径火炮,1914年4月与其姊妹舰"密西西比"号一起被美国政府出售给希腊海军
1939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律,划拨2500万美元用于储备橡胶等关键战略进口物资。虽然在1940年这个大选年期间,欧洲和中国战火纷飞,但大部分美国民众的主流思潮仍是希望美国不要参战。尽管罗斯福总统似乎坚信美国应该参战,但他在竞选活动中的言行还是迎合了选民的观点,没有建议美国卷入欧洲或亚洲的战争。
1941年3月通过的《租借法案》使英国等盟国能够从美国采购武器弹药等。作为该法案的一部分,吉布斯&考克斯公司设计了供英国使用的护航驱逐舰,作为跨大西洋船队的护航舰,其航速低于一般的舰队驱逐舰。这种护航驱逐舰以美国海军提出的概念设计为基础,但未投入批量生产。美国参战后,开始在美国造船厂批量建造护航驱逐舰,这些军舰大多数服役于美国海军。
图10.停靠在费城海军船⼚的美军舰队,照片摄于1940年,可看到其中一部分是"平甲板"型驱逐舰
1941年,美国海军对其驱逐舰进行了改装,加装了防破片钢板和轻型防空武器。在大西洋执行反潜作战任务的驱逐舰需要更大的深水炸弹搭载量。为了弥补增加的排水量,这些军舰被迫取消某些方面的战斗力,如小口径防空火炮、鱼雷发射管和探照灯等。
首批"弗莱彻"级驱逐舰于1941年获得批准建造。虽然之前的三级驱逐舰("西姆斯"级、"格里夫斯"级和"本森"级)并不受条约限制,但它们的设计都是在受条约限制的前几级驱逐舰的基础上小修小改而成的。"弗莱彻"级是第一款摆脱条约限制而设计的驱逐舰。这款满载排水量2500吨的大型驱逐舰最初安装五门5英寸火炮及对应的Mk 37火控系统、十具鱼雷发射管、一座四联装1.1英寸雷达引导射击的防空机关炮、四挺12.7毫米机枪、四具深水炸弹发射器和两座深水炸弹投放架。在1941年12月之前,深水炸弹发射器的数量增加至六具。此外,战前美国共批准建造四个级别的182艘驱逐舰,其中39艘在美国参战前服役。
图11.航行在纽约外海的"弗莱彻"号驱逐舰(DD-445),照片摄于1942年7月18日
二战时期(1941~1945年)
下图给出了二战期间,以五个日期为节点划分,美国海军服役的驱逐舰数量。从图中可以看出,1941年12月7日,舰队中超过四分之三的驱逐舰为一战时期和条约时期服役的;而到战争结束时,超过一半的驱逐舰是在美国参战前获得授权批准建造的,90%以上的驱逐舰是在1942年7月1日前获得授权批准建造的。早期作出的决定对整个战争期间美国海军驱逐舰的兵力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图12.按授权批准建造年份列出的美国海军服役驱逐舰数量,深蓝色表示一战时期(授权批准建造),红色表示条约时期,绿色表示战前时期,紫色表示1942年,浅蓝色表示1943年
战争期间,驱逐舰的武器装备随着战争方式的改变以及不同武器系统在实战中的有效性表现而不断发展。例如,日军偷袭珍珠港后不久,四联装1.1英寸防空机关炮被双联装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取代,12.7毫米重机枪被20毫米"厄利孔"机关炮取代。随着战争的进行,舰上安装的40毫米"博福斯"炮和20毫米"厄利孔"炮的数量也越来越多。1942年底和1943年,许多"弗莱彻"级驱逐舰和其他战前服役的驱逐舰都进行了改装,加装了战斗情报中心(CIC),用于协调武器和雷达的使用。与战前认为鱼雷发射管是驱逐舰主要武器的观点不同,1945年,许多"弗莱彻"级的前鱼雷发射管被改成两座双联装"博福斯"高射炮,原先的7门单装"厄利孔"炮也被换成6门双联装"厄利孔"炮,以应对日军神风特攻队日益严重的威胁。
图13."哈福德"号驱逐舰(DD-480)上的20毫米"厄利孔"炮和40毫米"博福斯"炮,照片摄于二战期间
按照当时的标准,驱逐舰的维护和升级改造通常只需短暂入坞。例如,下图所示的对"弗莱彻"号驱逐舰的升级改造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以至于该舰离开战区的时间仅略微超过三个月。
图14.马雷岛海军船厂里的"弗莱彻"号驱逐舰,照片摄于1943年8月13日,圆圈标注的是包括加装"博福斯"双联装高射炮在内的改造
总的来说,美军在二战期间设计的舰艇均未能赶上参战或干脆被下马,如"中途岛"级航空母舰、"蒙大拿"级战列舰、"得梅因"级重巡洋舰、"俄勒冈城"级重巡洋舰、"伍斯特"级防空巡洋舰和"法戈"级轻巡洋舰。例外的是坦克登陆舰(LST),虽然该型舰艇的设计始于1941年11月,即美国参战前一个月,但大部分设计工作是在1942年初进行的。二战期间,美国总共建造了一千多艘LST。第一艘该型舰于1942年6月开工建造,至1942年底已有23艘LST投入使用。许多坦克登陆舰并非由造船厂建造,其中最大的建造商是印第安纳州埃文斯维尔的密苏里河谷桥梁和钢铁公司,以及伊利诺伊州塞内卡的芝加哥桥梁和钢铁公司。到战争结束时,建造一艘LST的时间已缩短至两个月。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发生后,航空母舰并未立刻取代战列舰。事实上,只要日本海军还保留着数艘战列舰,以及在美国海军的高速战列舰("衣阿华"级)在1943年进入太平洋战场服役之前,美军指挥官始终面临着这样的两难选择:是否大胆出动航空母舰追击日军舰艇,而甘冒遭遇日军战列舰或巡洋舰的风险。生产航空母舰的速度快于战列舰也可能是航空母舰占据海战主导地位的原因之一:"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可以在五家造船厂中仅用大约一年半的时间完工,到战争结束时,共有17艘"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服役;相比之下,4艘"衣阿华"级战列舰仅由两家造船厂生产,建造时间从两年多到三年多不等。
图15."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二战美国海军航母特混舰队的绝对主力
由于之前《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长达十五年的影响,导致订单减少,装甲板生产能力萎缩,从而限制了战列舰的建造速度。虽然提高装甲板产能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将大量装甲板分配给一艘战列舰会使许多其他军舰得不到装甲板,因此,哪怕是对战列舰的需求高于航空母舰,但由于能更快地造出更多的航空母舰,也意味着舰队将以航空母舰为主力。这也提醒我们,工业基础或者说生产能力与武装部队采用的战术密切相关,这是一个有时被忽视的事实。前美国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曾在2004年说过这样一句话:"众所周知,你要用你现有的军队去打仗,可他们不是你以后想要的或希望拥有的军队。"
虽然"弗莱彻"级驱逐舰在1941年初才开始生产,但到1941年末,加强防空能力的需求已非常明显,由此诞生的"艾伦·萨姆纳"级驱逐舰以"弗莱彻"级为基础,用三座双联装5英寸舰炮和更多的"博福斯"高射炮取代了前者的五座单装5英寸舰炮。"艾伦·萨姆纳"级驱逐舰直到1944年才投入实战,之后的"基林"级是"艾伦·萨姆纳"级的加长版,舰体多出的14英尺用作增加续航力的油箱。首批"基林"级驱逐舰于1945年中期服役。
图16.航行在纽约外海的"艾伦·萨姆纳"级驱逐舰"康普顿"号(DD-705),照片摄于1944年10月25日
护航驱逐舰的建造计划凸显了需求设定和设计灵活性的必要性,而这两者不仅受工业基础影响,实际上也是由工业基础所决定。护航驱逐舰需要执行多种任务,包括取代一战中在北大西洋服役的"平甲板"型驱逐舰。由于舰用主机短缺,导致美国海军根据手头可用的主机为护航驱逐舰配备了不同的动力系统,包括柴油机-电力推进、蒸汽涡轮机-电力推进、柴油机-减速齿轮推进和蒸汽涡轮机-减速齿轮推进。舰体和动力系统的不同导致出现了六种不同级别的护航驱逐舰。到1943年,美国海军共订购了1005艘护航驱逐舰,最终完工563艘。更有甚者,为了让这些军舰都有主机可用,有254艘护航驱逐舰(分属"埃德索尔"级、"坎农"级和"埃瓦茨"级)的马力数只有设计最大功率的一半,导致最大航速只有21节,而不是设计的24节。
图17.航行在马雷岛海峡的"勒哈迪"号护航驱逐舰(DE-20),照片摄于1943年。该舰属"埃瓦茨"级,采用柴油机-电力推进装置,最大轴马力只有原设计的一半
随着新型驱逐舰和护航驱逐舰加入舰队,服役于一战时期的许多老式驱逐舰被改装为新舰种,如扫雷舰(DMS)、布雷舰(DM)、水上飞机补给舰(AVD/AVP)、高速运输舰(APD)和其他辅助舰艇(AG)等,这也体现了其原始设计的灵活性。1943年,部分水上飞机补给舰(AVD/AVP)被重新归类为驱逐舰(DD)。
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共损失了71艘驱逐舰。战争第一年的损失最惨重,且损失的驱逐舰都是战前时期或更早服役的。战前关于如何进行海战的许多想法都被现实证明是不完善的,这导致了一段时间的战术学习和调整。正如研究者格雷(C. S. Gray)在2006年指出的那样:"所有战争都是交战双方为纠正错误信念的后果而进行的竞赛,因为双方是带着错误的信念投入战斗的。"
从1944年11月至战争结束,美国海军共损失了20艘驱逐舰,其中14艘是由于日本神风特攻队这一"战术创新"而损失的,3艘在1944年12月因遭遇超强台风沉没,1艘被炮火击沉,1艘被鱼雷击沉,1艘被水雷炸沉。如前文所述,"神风特攻"战术导致美国海军拆除驱逐舰上的鱼雷发射管,以安装更多的高射炮。
图18.二战中美国海军驱逐舰的损失情况,不包括护航驱逐舰或损失时已改装为其他用途的驱逐舰
今日美国海军的驱逐舰采购活动
目前,美国海军仅有两家造船厂能够建造DDG-51"阿利·伯克"级Flight Ⅲ型驱逐舰(下文简称"伯克Ⅲ"型驱逐舰),分别是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旗下的英格尔斯船厂和通用动力公司旗下的巴斯钢铁厂。这两家船厂都赢得了建造9艘"伯克Ⅲ"型驱逐舰的多年份采办合同。另外,美国海军的三艘DDG-1000型"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也是由巴斯钢铁厂建造的。
图19.同框的建造中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和"阿利·伯克"级驱逐舰
在舰艇建造过程中,从开工到下水的这段时间主要是建造结构组件、预舾装以及将大的组件集成到舰体上。在下水后和交付前,工作主要集中在系统集成、剩余的舾装和测试上。以2010年代巴斯钢铁厂向美国海军交付的6艘"伯克ⅡA"型驱逐舰为例,从开工到下水的平均时间为1.2年,从开工到交付的平均时间为2.1年;英格尔斯船厂的相应时间分别为1.4年和3.0年。
除了"阿利·伯克"级和"朱姆沃尔特"级,美国海军的两型濒海战斗舰(LCS)也进行了批量生产。该型舰艇的设计目的是搭载模块化任务包,以便为执行不同任务快速重新配置。美国海军已经为该型舰执行反潜战、水面战和水雷战开发了相应的任务包。在"自由"型濒海战斗舰中,第二艘至第五艘从开工到下水的平均时间为1.9年,从开工到交付的平均时间为3.8年;而在"独立"型濒海战斗舰中,第二艘至第七艘的相应时间分别为1.1年和2.9年。
图20.首艘完成海试的"伯克Ⅲ"型驱逐舰"杰克·卢卡斯"号(DDG-125),与此同时,美国海军第八艘"伯克Ⅲ"型驱逐舰"萨姆·纳恩"号(DDG-133)在英格尔斯船厂举行了首块钢板切割仪式。"伯克Ⅲ"型驱逐舰是未来一段时间美国海军水面作战舰艇的新主力
如果英格尔斯船厂拥有更多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将可能支持建造更多的驱逐舰。对驱逐舰产量的限制取决于船厂建造其他舰船的类型和数量。1975~1980年间,英格尔斯船厂在拥有与现在基本相同的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向美国海军交付了30艘"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平均每年交付5艘;而在最繁忙的1978年,英格尔斯船厂交付了8艘驱逐舰。
对动员工作的影响
如果未来与同级别或近似同级别对手的战争类似于二战,那么战争第一年可能会爆发非常激烈的战斗,面临高损失率、快速学习以及需要快速调整舰艇和战术的情况。在第一年,美国海军可能会像1942年那样,每个月损失两艘驱逐舰。随着舰艇和战术的发展,如此高的损失率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可能会下降。为补充损失,同时也为增强海军实力以战胜对手,驱逐舰的生产速度必须提高一个数量级。战争期间,我们的船厂可能需要每年交付40艘驱逐舰,而不是每年生产2~4艘。
由于驱逐舰在战争初期可能损失惨重,因此美国海军需要比现有兵力结构需求更大的产量。根据美国海军在二战中的经验,战前驱逐舰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可能会在战争第一年损失殆尽,接下来的几年可能还会损失更多的驱逐舰。在战争开始两三年后才开始加速舰艇的交付速度是不够的。如果有可能,应像在二战中那样,在战争爆发前就开始加速舰艇的建造工作,并扩大船厂产能和供应链生产设施规模。
结论
今天的美国海军舰艇采购流程是在后冷战时代近三十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而后冷战时代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没有与同级别对手爆发海战的威胁。直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美国海军的任务、舰艇需求确定过程、舰艇设计方法以及工业基地政策和管理都是为了适应和平时期部队及武力投送任务的需要。为了应对潜在的同级别对手、非核战争、比拼工业规模的战争的挑战,美国海军需要调整方向,即需要新思维。在某些关键领域,美国海军面临的新的地缘政治/海军战略环境更接近二战爆发前的时代,而不是距现在最近的后冷战时代。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
- 给本站投稿只需要输入关键词"投稿"-
- 加入粉丝群,只需输入关键词"加群"-
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欢迎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
股票做配资,配资实盘,可靠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