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俄罗斯联邦技术监管和计量局的一纸禁令,让中国汽车出口商措手不及。东风、福田、解放、汕德卡等品牌的部分卡车车型被全面禁止进口和销售。
俄方给出的理由是“安全缺陷”——刹车系统效率不足、噪音超标、紧急呼救设备缺失等问题,甚至直言“根本不能允许其上路”。
其实早在2024年2月,汕德卡就因“后部防护不足”被暂停销售。短短两年间,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扩张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俄罗斯工贸部部长阿里汉诺夫公开表示,中国卡车存在“严重缺陷”,并呼吁通过“更严格的认证和检查”来“保护本国汽车产业”。
俄罗斯工贸部部长阿里汉诺夫
同时,俄罗斯去年10月大幅上调车辆回收税,今年4月又对中亚渠道进口的汽车补缴税费,使得这一路线的份额从30%骤降至2%。这些动作背后,俄罗斯的意图再明显不过:既要借机清理市场,又要逼迫中国车企“本地化生产”。
从“填补空缺”到“争夺蛋糕”:中国汽车的俄罗斯之路
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车企陆续撤离俄罗斯市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白。中国车企敏锐地抓住机会,凭借性价比优势迅速填补空缺。
2024年,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一度飙升至60%,商用车出口量达到115.8万辆,占中国汽车总出口量的五分之一。东风、福田等品牌甚至一度占据俄罗斯卡车市场的主导地位。
然而,这种“快速扩张”很快引发了俄罗斯的警觉。2025年1月,俄罗斯汽车市场销量同比下滑14%,而中国汽车的出口量也同比下降了16%。
俄罗斯卡玛兹汽车
俄媒分析指出,中国车企的“低价倾销”模式虽然短期内抢占了市场,却对俄罗斯本土产业造成了“致命打击”。卡玛兹(KAMAZ)等本土车企不得不缩短工作时间,甚至面临破产风险。
俄罗斯政府的焦虑由此而来:如果任由中国汽车占据主导,俄罗斯的工业自主权将被彻底削弱。
关税与壁垒:俄罗斯的“保护主义”升级
2025年7月,俄罗斯突然将中国汽车的进口关税从15%飙升至38%,俄方的解释是“保护本土产业”,但业内人士看得更透彻:高关税不仅是为了抬高中国车企的成本,更是为了逼迫它们在俄建厂。
长城汽车早有布局,2019年就在图拉建厂,2025年计划将产能从15万辆扩至20万辆。
但并非所有中国车企都能承受这样的压力。奇瑞、吉利等品牌选择“曲线救国”——将零部件运至俄罗斯本地组装,以规避高额关税。比亚迪则转向中亚市场,通过哈萨克斯坦间接进入俄罗斯。
然而,这种“绕道”策略并非长久之计。俄罗斯的审查力度持续加大,2025年3月,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部长列舍特尼科夫的会谈中,中方明确表态:“你涨我汽车关税,我就对你的能源产品动手。”
能源一直是中俄贸易的“命脉”。俄罗斯每年向中国出口的石油和天然气占其出口总量的40%以上。中国反制的威胁让俄罗斯不得不三思。
但同时,俄罗斯也在寻找替代方案。现代和丰田等品牌传闻将重返俄罗斯市场,本土品牌Lada的销量在政策扶持下猛增34%。俄罗斯的算盘很清晰:既要削弱中国车企的影响力,又要为本土产业争取喘息之机。
地缘政治博弈下的“合作与戒备”
中俄关系近年来被外界视为“铁板一块”,但这场围绕汽车市场的博弈却暴露了两国之间的深层裂痕。2025年6月,美国特朗普威胁对俄罗斯加征100%关税,并要求中国“选边站”。中国则一边推进人民币结算(2025年中俄本币结算比例已超80%),一边加速能源合作(西伯利亚管道扩能计划启动)。
面对俄罗斯的封锁,中国车企开始调整策略。
提升产品质量成为首要任务。哈弗在莫斯科设立研发中心,专门针对俄罗斯寒冷气候改进车型;吉利与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合作,推出符合当地需求的混动车型。
这不仅是为了满足俄罗斯的强制性标准,更是为了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本地化生产则是另一条出路。除了长城图拉工厂,比亚迪和奇瑞也在探索在俄设厂的可能性。
然而,这一路径充满挑战:西方制裁导致外汇结算困难,俄罗斯本土的供应链体系尚未完善,且频繁的政策变动增加了投资风险。即便如此,中国车企仍需咬牙坚持——毕竟,俄罗斯市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未来博弈:合作还是对抗?
2025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能源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仍是核心。但汽车市场的争斗表明,两国在经济利益上的博弈远未结束。
俄罗斯希望借此平衡对外依赖,而中国则试图通过技术输出和资本投入扩大影响力。
长远来看,俄罗斯的“保护主义”难以持久。本土汽车工业的技术短板(如芯片、电驱系统)无法靠政策弥补,而中国车企的“本地化”进程一旦深入,反而可能加速俄罗斯产业链的升级。
且随着欧美车企逐步试探重返俄罗斯的可能,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从来不是简单的“盟友”或“对手”。
在能源、军事、经济等领域,两国既合作又竞争,既依赖又戒备。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遭遇,正是这种复杂关系的缩影。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俄罗斯的“蛋糕”确实诱人,但分食时必须谨慎。技术标准、政策风险、地缘政治博弈,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前功尽弃。
而对俄罗斯来说,如何在保护本土产业的同时,避免因过度依赖中国而丧失主动权,同样是一道难题。
正如俄罗斯谚语所说:“朋友之间也要留三分余地。”在当今的国际格局中,中俄关系正是如此——合作是基础,戒备是底线,而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优解。
股票做配资,配资实盘,可靠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