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7月29日,全运年看广州系列发布会——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有关情况。
“千年羊城,根在越秀。”广州市越秀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颜强介绍,尽管越秀是全市面积最小的行政区,但辖区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9片;4.07平方公里)全省第一;历史建筑总数(268处)全省第一;历史城区(9.2平方公里;45%)面积全市第一;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数量(19处28个)全市第一,越秀也是全市红色文化资源最丰富最集中的区域。
以“四个坚持”保护传承城脉文脉商脉
越秀承载着广州与岭南深厚的历史记忆与乡愁,近年来,越秀以“四个坚持”,持续加强千年城脉、文脉、商脉的保护传承。
一是坚持科学保护。越秀将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在市政府批复的“越秀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明确越秀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承载区”“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的发展定位及功能。
二是坚持整体保护。围绕“重保护、强管控、活利用”,越秀区已形成“街区-风貌区-骑楼街-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完整的保护规划体系。通过文物普查、文评调查、社会推荐等方式,紧抓价值线索,探寻保护资源的“家底”。多个项目入选住建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试点。
三是坚持精细保护。该区组建了300余名文物监督与网格管理员队伍参与日常巡查,同时用无人机拍摄建档,实现“人防+技防”的双重保障;编制街区改造提升指引,用“绣花”功夫细心修缮;在全区开办了名城保护的“夜校”,致力培养一批“爱名城-懂名城-护名城”的人才队伍。
四是坚持提质保护。精耕细作鼓励活化利用,如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在骑楼风貌修复的基础上,发展地标、非遗、夜间、后街、楼上、小店经济在内的“六型”经济,2024年客流量达1.34亿人次,较提升前增长120%,获评“全国示范智慧商圈”。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历史文化街区激活海丝魅力,2024年“越秀海丝文旅周”共吸引逾300万人次参与。
做好“加、减、乘、除”的越秀实践
丰富多样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是越秀最宝贵的财富。“名城保护规划的批复公布,将作为越秀名城保护纲领,指导我们更好地推进‘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探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特别是要做好‘加、减、乘、除’的越秀实践。”
一是重点做好管理的“加法”,把牢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方向盘。坚持保护优先,从三个“多”上下功夫,首先是多方联动,凝聚规划、文化、住建、房管、园林等多部门力量,落实保护规划,制定“越秀特色”实施细则;其次是多元参与,组建专家智库,搭建公咨平台,鼓励公众参与,构建多方共商机制;再次是多维保障,进一步加大区级财政投入,争取国家资金与政策支持。目前我们正积极推进大湾区中医康养街区、文德南等历史街区提升项目,通过政府主动更新带动社会自主更新。
二是重点做好空间的“减法”,筑牢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守护线。一方面,减去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负面元素,越秀将着力整治“私搭乱建”及破坏历史风貌的行为,适宜地植入在地文化基因,将记忆浓厚的历史地标刻入老街巷,将源远流长的地名故事写入文化墙,打造“处处有历史”的空间载体。另一方面,加强智慧监测,减少人为疏漏。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越秀将建立街区智慧监测系统,量身定做保护建筑“身份证”,将新技术融入全周期保护管理。
三是重点做好产业的“乘法”,创造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动力源。利用是最好的保护,越秀将高效利用既有资源,激活文旅+、金融+潜能。一方面是聚焦文化赋能,弘扬“红色文化”,打造新河浦“红色+”传承示范区;传播“海丝文化”,精心谋划海丝游径;另一方面是聚焦产业振兴,在海珠南-长堤片区打造民间金融街2.0版本,吸引地方金融机构入驻传统骑楼,以“小空间”创造“大价值”。
四是重点做好问题的“除法”,补齐实现“老城市新活力”薄弱项。紧扣民生福祉,以破除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首要,不搞“面子”,聚焦“里子”。释放低效空间,补足历史城区停车、养老、托幼等民生与公共服务设施不足,解决老建筑排水、消防、厨厕等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问题;如,积极探索沉井式地下停车,仅需200平方米,可建设100个停车位,破解老城“停车难”;推进历史城区第五立面整治,切实解决群众关切的屋顶漏水、老化问题,盘活屋顶空间,打造“屋顶花园”“天台运动场”。
“越秀是广州建城2200多年未曾改变的城市中心,保护好、爱护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颜强提到,“每一位市民也都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主人翁’。期盼媒体朋友、社会各界能持续关注、支持越秀,并一道赓续千年城脉、文脉、商脉。”
南方+记者 李鹏程
股票做配资,配资实盘,可靠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